央廣網合肥10月19日消息(記者徐秋韻)為迎接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召開,安徽省網信辦策劃組織的“喜迎黨代會皖美這五年”網絡主題活動于10月9日至13日舉行。本次主題采訪組建四個小分隊,來自中央新聞網站安徽頻道、長三角地區重點新聞網站及新聞客戶端、省市主要網站及新媒體的40多名記者編輯深入全省16個市,運用文字、圖片、短視頻等融媒方式,開展巡禮式采訪報道,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展示省十次黨代會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以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
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安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發展的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一方陣;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中部第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安徽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江淮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喜迎黨代會皖美這五年”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第三小分隊在安徽金寨采訪。
“皖美”這五年,聚焦高質量增進新福祉
“皖美”這五年,安徽全省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產業體系加速形成,已成為安徽的嶄新名片。
在科大國盾量子技術有限公司,記者體驗了量子加密技術“護航”的手機通話。2021年,國盾量子持續加碼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正在研制兩臺高性能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樣機和與之適配的量子計算云平臺等。
合肥“最強大腦”的先進計算中心已成為集計算服務、交叉研究和產業創新三位一體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服務于氣象預報、宇宙演化模擬、抗震分析等科研創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工業立市”到“產業強市”,“科里科氣”的合肥在制造強國建設中奮勇爭先,采訪團一行感受到了合肥創新發展的強勁脈動。
馬鋼煉鐵智控中心。
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勢邁進全國第一方陣。在安徽馬鞍山,采訪團深入探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寶武馬鋼智園運營管控中心96塊屏幕組成的巨型顯示屏前,采訪團第四小分隊的記者們找到了答案——從顯示屏上跳躍著的實時動態和數據,可以清晰看到從原料運輸到鐵水生成的所有工序產線。裝上“智慧腦”,轉型加“數”跑。在煉鐵智控中心,寶武馬鋼智園之“智”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工人們坐在電腦前就完成了生產步驟的控制。未來,馬鋼將加速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推動全流程智慧鋼廠建設向優特長材領域延伸,打造智慧制造示范基地,奮力開創“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凱盛科技集團旗下蚌埠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建成投產的國內第一條浮法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產線,打破國外對我國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的壟斷。
安徽亳州圍繞現代中藥產業布局,堅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功能錯位布局,建立完善了以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亳州中藥材商品交易中心為主,藥通網、藥博商城等為輔的現代流通體系。
在安徽淮北,創新突破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躍升?;幢笔性谘由烀夯ぎa業鏈的同時,將鋁基、碳基、硅基和生物科技等作為主導產業推進,成長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瞄準千億級產業和產業園區發力,走出了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安徽銅陵作為全國首批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等10多項試點,轉型發展勢頭強勁。
“云都”宿州持續培育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大力培育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互聯網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全產業鏈。2021年2月,淮南數據中心運維樓開工,計劃全年完成產值2.4億元。
自2019年起,安徽宣城連續三年聚焦工業發展,每年以召開新春第一會的形式,吹響工業強市集結號。2020年,全市實現“兩個千億突破”,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
創新驅動“芯”突破。今年1-8月,安徽池州省級半導體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完成產值83.3億元,同比增長98.6%,增速處于全省戰新基地前列。如今,池州經開區半導體產業上下游企業近100家,產業年產值近100億,年均增長20%以上,逐步培育形成從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到電子元器件及智慧應用的全產業鏈條。
營商環境改革上,五年來,滁州市以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促進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皖美”這五年,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安徽省農民增收速度顯著加快。2015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821元。2018年達到13996元。去年達到15416元,增長10.1%,比全國高0.5個百分點,增速為近5年新高。
石臺縣仁里鎮緣溪村。
采訪團一行走進鄉村田野,看到的是農民增收渠道的增加,農村綜合環境的日益優化,由此也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廣闊舞臺。
在含山縣太湖村,繁花點綴的鄉村小道上游人如織。這“不起眼”的江南村莊,路邊停放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太湖村,緊貼4A級景區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五年來,在脫貧攻堅的聲聲號角下,這座藏在深山的“貧困村”被喚醒,依托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扶貧特色產業,貧困戶脫貧、貧困村“摘帽”,村集體收入破30萬元大關,一連串通往幸福生活之路的升級密碼逐漸被解開。
從貧困村到脫貧摘帽,阜陽三星村用了3年時間;村集體經濟收入從不足3000元到超過100萬元,三星村用了5年時間。2021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達到500余萬元。
宣城洪林鎮是是宣州區距離滬蘇浙最小的鄉鎮之一。2009年,洪林現代農業示范區啟動建設,規劃10.23萬畝的土地逐漸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希望,如今以優質農產品種養及精深加工為主導,以休閑觀光體驗農業和科技創新推廣渠道為兩翼的示范園已邁入“國家隊”行列,成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石臺縣仁里鎮緣溪村也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過去交通不便,讓不少投資者和游客望而卻步。如今,隨著池祁高速的開通,高速公路下口距村口僅2公里的小山村一下變得熱鬧起來。今年53歲的王二妹是緣溪村的村民,2016年,在外地打工的王二妹和丈夫一起回到家鄉,在醉山野景區開了一家農家樂,得益于池祁高速的開通,今年十一黃金周,農家樂的生意異?;鸨?。
“因地制宜、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在安慶懷寧,按照“選準一個扶貧特色產業,建成一批藍莓扶貧基地,創新一套脫貧增收機制,帶動一方百姓發展致富”的思路,聚焦發展藍莓特色產業,昔日長滿雜樹野草的荒坡變成“生金”的藍莓園,成為該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安慶懷寧發展藍莓特色產業。
如今,在安徽鄉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呈現出新主體涌現、新模式多元、新功能日趨拓展的良好態勢。2020年全省全年綜合營業收入達到650億元,接待游客1.5億人次,全省從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達到1.6萬余家。
“皖美”這五年,生態優先托起綠色江淮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10月13日,在黃山市新安江生態文明實踐中心,采訪團一行傾聽新安江的前世今生:發源于黃山市的新安江,從海拔1629.8米處啟程,流入山澗,蜿蜒奔流300余公里,在浙江省淳安縣匯集成為千島湖,是黃山和浙江人民共同的母親河。皖浙兩省探路改革,呵護碧水東流,啟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從“新安江試點”到“新安江模式”,生態文明建設走向“長治”。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感慨:“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黃山市在新安江生態改造中不斷激發綠色動力,沿江百姓也收獲到實實在在的‘綠色紅利’。”
淮北朔西湖?;幢笔形麄鞑抗﹫D
小橋流水,碧波蕩漾,這是秋日淮北朔西湖的一番景象。昔日的采煤塌陷區,如今已成為淮北市的一張生態名片。
位于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西北部、毗鄰長江大橋的江東水生態濕地公園如同一軸美麗的生態畫卷,為生態蕪湖增添無限風光。
安徽霍山在筑牢生態屏障中做實“兩山”轉化、在守護美麗風景中放大“美麗經濟”、在發展生態產業中提升“民生福祉”,走出一條紅色土地上的“綠色振興”之路。
四天行程里,來自中央和安徽主流網絡媒體的記者們深入一線邊采邊發,記錄下安徽這五年發展變化的生動故事,寫出了《蓄能,為大別山革命老區!》《嚯!霍山,山外有“山”》《安徽石臺:高速通了、村子美了、腰包鼓了》《創新突破,淮北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躍升》《老書記眼中的“懷寧藍莓”:小漿果大能量脫貧致富全靠它》等150多篇鮮活的稿件,其中多篇稿件在網絡、客戶端等平臺首頁推送并登上熱榜,以全媒體聯動迎接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召開,為高質量發展的安徽加油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