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線訊 (通訊員 王嫣然)在檢修車間見到馬麒翔時,這個高高瘦瘦的“90后”小伙正在打著手電檢查動車部件。“手摸眼看”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2016年大學畢業,馬麒翔加入合肥南動車運用所,成為了一名地勤機械師。
高速動車組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每列動車組的零部件都有50多萬個。初來乍到,從最基礎的認識動車組零部件學起。不到一年時間,他就成為了一級檢修崗位上的“行家里手”。
2019年,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合肥乘勢而上,區域高速鐵路網順勢拉開全新發展框架。同一時期,經過培訓選拔,馬麒翔加入診斷工程師行列。
診斷工程師,一個“疑難雜癥”崗,主要負責動車組故障處理、作業協調、質量分析等技術攻關,同樣也是一個不斷提升動車組檢修能力的關鍵崗。
日常工作中,馬麒翔和他的同事們需要一直保持高強度的檢查作業,實時掌握動車組每個零部件的狀態。他坦言,“原先的知識儲備完全不夠,必須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更新適應新的工作需要。”
在同事何家源眼中,馬麒翔是同行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自身素質高,技術上手快,總能精準地發現問題、快速地解決問題,屬于難得的復合型人才。
一次動車組報停放制動故障,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但經過常規檢查,并沒有發現問題。怎么辦?從電路圖著手,馬麒翔將各環節逐一“拆解”,甚至連插座中的插針都不放過,卸下來一根根排查。徹夜奮戰,隱蔽角落里找到故障點,他才松了一口氣。
又一次,動車組臨近出庫點,突然安全預警提示。意外的是,緊接著又有2列車報相同的故障。“按常理,不可能同時、同環節出問題。必須迅速排查,控制住事態,否則動車組大面積出故障,將直接影響國內鐵路出行。”緊急之下,馬麒翔果斷安排調度換車,并在最短時間內,冷靜地將可能出錯的環節逐一檢查。憑借高度的專業性和敏感度,他分析研判,“使用電腦連接驗證”這一傳統操作,可能存在靜電,進而影響整個系統。
問題,順利解決。但馬麒翔沒有放松。經過深入思考、反復試驗,不久,他和同事共同研發出“CRH3型動車組Monitor軟件測試箱”,從實際角度對技術加以優化,讓潛在隱患徹底消除。這項創新成果很快得到應用推廣。
這些年,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檢修任務、一項又一項的常規工作,馬麒翔所展現的,始終是一種心無旁騖、鍥而不舍的技術追求,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態度。“雖然數字化、智能化的潮流不可阻擋,但我認為,總有些方面,機器替代不了人。”
從4線庫擴充到10線庫,從45個標準組擴容到80個標準組,從故障人員反饋到故障實時傳輸,從小型技術組細化并擴大為技改組、診斷組……伴隨馬麒翔個人的快速成長,他也參與并見證著地方的快速發展。
2021年,馬麒翔參加上海鐵路局集團公司動車組機械師技能競賽,摘得3型車個人第一名、個人全能第三名的好成績。“其實每一次動車組的安全運行,都離不開團隊、系統的共同配合。大家都很努力。只不過有時候,我站在了榮譽前。”他很謙遜。
就在下個月,1995年出生的馬麒翔將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他說,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高鐵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全新體驗,未來,我們也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技術人才。”
給年輕同事幫助,就像自己當初被師傅領進門一樣;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我,即使在平凡的崗位也要做到極致……追夢的腳步里,馬麒翔用行動詮釋著青春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