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凝聚起人們對一個地方的區域形象與人文精神的關注與認可,甚至追捧!
這,就是如今安徽的張力。
這里,正打造人工智能策源地,更是一片創新的沃土。在由一連串創新者足跡連接成的前行軌跡上,那些標注下時間刻度的節點,讓人銘記。其中,就有計算機世界的獨特數字——1024。
它是2的十次方,是二進制計數的基本計量單位之一,是1KB的字節數,也因此組成了計算機程序中最基礎的“基因序列”。理性而不失浪漫的程序員群體,將每年的10月24日設為“程序員節”。
10月23日開始,在安徽最大的體育場館——合肥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上演了一場為期4天、名為“1024開發者節”的科技“盛宴”。原本,這是知名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于2017年自創的一大節日。如今,早已“破格出圈”,每次舉辦,總會成為整個安徽的焦點,乃至全球開發者的“狂歡派對”。
從今年6月開始,來自全球的2萬多支專業開發者團隊面對“X光安檢圖像識別2021挑戰賽”“蛋白質結構預測挑戰賽”“低資源多語種文本翻譯挑戰賽”等105道賽題展開角逐。今夜,在“1024開發者節”的舞臺上,將誕生最終的冠軍團隊。
信息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龐大的開發者群體在關心什么?智能產品還將應用至哪些領域?聚焦安徽這場盛大的科技節日,或許我們也將得知一二。
走在這片通江達海,連南接北的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創新景象紛至沓來。驀然回首,一代代安徽人已在創新路上努力了很久很久。不勝枚舉的“高光時刻”沖破理性務實的徽州血脈,這位低調的“破局者”如今斗志昂揚,堅定地成為科技創新的開路先鋒。
【開局】
百廢待興時錨定創新
“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
如果將創新發展視作一盤棋局,安徽的開局絕非旗開得勝,甚至稱不上“良好”。就在70多年前,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這位“破局者”的科技事業幾乎空白。農業大省、黃山美景,是普通人對彼時的安徽為數不多的兩大深刻印象。
如今的安徽省會合肥,當年是一個僅有5平方公里、5萬人的小縣城。那時,常有人不客氣地說,合肥就是“5平方公里、5條馬路、5盞路燈”。
百廢待興。
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仿佛蒼茫大海上一座燈塔,讓彼時的安徽省委、省政府錨定了方向。
上世紀50年代末,安徽開始陸續建立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校,安徽農學院、安徽大學、安徽醫學院等院校皆翻開新的一頁。隨之而來的,是半導體、自動化等新興技術的興起,一些有針對性的科研機構也相繼建立。
航拍安徽大學新區
【入局】
擁抱中國科大躬身入局
“人生的奇妙在于,往往當你回首往事時,才能發現命運的波詭云譎。什么時候出國讀書,什么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云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安徽真正踏入創新之局,需要將目光拉回上世紀70年代。
1969年,因特殊的歷史原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需遷出北京,但河南、江西等省皆因經濟、糧食等原因拒絕了中科大。正當中科大一籌莫展時,安徽站了出來,明確表示愿意接收中科大。1970年,中科大輾轉遷至合肥。
彼時經濟條件也不算好的安徽,給予了中科大最好的:天氣寒冷,就讓中科大成為了安徽省第一個全校供暖的高校!電力不足,就保障中科大為優先于省政府的供電單位!困難時期的“患難與共”,開啟了這段深厚無比的城校情緣,“傾城之戀”讓無數后人津津樂道。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
安徽的傾情付出,源于舉全省之力走創新之路的堅定雄心,而這所學校的到來就像一粒“良種”,讓人看見了安徽的決心與信心。1978年,中科院在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科研大所的基礎上,組建了中科院合肥分院;到了上世紀80年代,原國家電子工業部16所、38所、43所和41所分別遷建合肥、蚌埠……科教資源加速向皖集聚。
彎道超車,就此開始。
1982年,合肥與北京、西安、成都并列成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1983年4月,作為第一個由國家全額投資興建并支持運行的國家實驗室——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由原國家計委批準立項,其擁有的同步輻射裝置稱為“合肥光源”……
在這一時期,安徽已開始憑借創新迸發出閃光點: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第一臺窗式空調機、第一臺激光大氣污染監測雷達,世界第一臺VCD、第一臺仿生洗衣機等諸多創新史上的“第一”,都打上了安徽的標簽。
1996年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推進實施“科教興皖”戰略,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工作的地位,把科學技術提高到戰略層面進行部署。1999年11月,安徽省技術創新大會召開,確定加快實施科教興皖戰略,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增強安徽跨世紀綜合競爭力。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的1999年12月,科大訊飛公司在合肥成立。
在進入新世紀的前夜,低調的安徽,面向偌大的科技創新棋盤,高調入局。
風景獨好的合肥科學島
【布局】
科學中心獲批 全域聯動布局
進入新世紀,安徽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科技創新事業再次迎來蓬勃發展。2004年,合肥被批準成為全國第一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2008年,安徽啟動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0年,合肥又被列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之一……
如果說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大的遷入,加速推動了安徽的“入局”。那么2017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獲批,則讓安徽創新強省的高層次布局按下了“快進鍵”。
2017年1月,合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項目,這一“科創航母”的到來,意味著合肥“全域聯動”。從科學研究到成果轉化再到新興產業,都成了“科學中心”的一份子,同時,也隨著“科學中心”的建設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隨后,合肥的大科學裝置集群發展、重大戰略平臺加快組建、創新創業發展生態不斷優化、創新開放合作不斷深化……在合肥舉全市之力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推動下,安徽的科技創新發展的深度、廣度與高度都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科學中心”的布局,儼然讓合肥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之城,讓安徽有底氣邁向科技大省。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科技成果發展上,“安徽之聲”開始頻頻作響。
“過100秒了!”2021年5月28日凌晨3時,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中控室大廳開始響起陣陣呼喊。彼時,該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云濤望著大屏,也有些“坐不住”地等待實驗總負責人龔先祖做最后的數據確認。約一分鐘后,龔先祖興奮地大吼一聲,拍案而起!身旁的宋云濤輕拍了他兩下,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安徽,再一次破了世界紀錄!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在當天進行的EAST放電實驗中,有著“人造小太陽”之稱的EAST實驗裝置,實現了可重復的1.2億度101秒等離子體運行和1.6億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最好“成績”,再次創造了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激動人心的創新時刻不勝枚舉。“小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不斷創造核聚變實驗新的歷史;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開通;“科學島”研發的緩沖拉桿屢次助力中國“飛天夢”;“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能源、醫療、量子、深空探測,安徽成果屢屢引來世界聚焦!
【破局】
以創新為策、合肥為“矛”,安徽“破局”
破局,意指打破固有局面。
長期以來,安徽經濟發展比較落后。1979年,人均GDP位次全國第27名,僅高出西部的四個省區。經過30年的努力到2011年,為25位,僅提高2個位次;但到了2020年,不到十年的時間,安徽的位次提高到第13位,提高了12個位次,可以說形成了“安徽現象”。
“破局”的背后“推手”,正是“創新驅動”。
以“銅墻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以“芯屏汽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形成體系;以“融會觀通”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以“大智移云”為牽引的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3個國家級戰新產業集群落戶安徽……因為創新,安徽的經濟與產業一同發展“爭先進位”。
在“破局”之路上,一家家科創皖企站上行業頂峰。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國盾量子等一批戰新產業龍頭企業在江淮大地星羅棋布,成為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各創新行業的領軍者。在今年10月發布的2021合肥全國行業領軍企業排行榜中,成立22年的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名列榜首,在智能語音產業全國同行業綜合評價中,該公司也位列全國第一。
圖為科大訊飛總部
1999年,年僅26歲的中科大二年級博士生劉慶峰帶領十幾名同學創立了這家公司。22年來,訊飛圍繞“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的目標,對源頭技術發起不懈攻堅,樹立起人工智能發展史上多個里程碑。如今,在智能語音、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等核心技術領域,企業保持著國際前沿水平。
更重要的是,作為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行業的龍頭企業,帶動了安徽整個人工智能產業鏈的高速發展,吸引著全球的人工智能優質資源加速向安徽靠攏,在人工智能賽道上率先實現“破局”。
教育、司法、醫療、汽車、城市管理……堅持“四個面向”,秉持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的愿景。如今,以科大訊飛為發展核心的安徽人工智能產業讓AI像水和電一般,在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在,為各領域賦能,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創新皖軍,風頭正勁。2019年6月,科創板正式開板,此后,該板塊刮起陣陣“皖風”。據《2021年理想城市發展報告》顯示,在全國35個重點城市中,安徽合肥科創板上市企業已有12家,排名全國第5,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與杭州。
如果說創新是安徽“破局”之策,那么合肥,就是安徽的“破局之矛”。
合肥濱湖新區
“上合北深”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球科研城市20強、“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10強、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創新力城市榜單全國第4……其實,當不甚了解安徽這幾十年布局的人,屢屢在這些高級別的全國、全球名列之中看到安徽合肥出現時,所有的驚訝之情或許都可以理解。
科技創新之路一向被稱為“一場沉默的長跑”,安徽裹挾著許多人對這里的歷史固有印象埋頭奔跑了很久,不急于“澄清”,不困于眼光,不放緩腳步。但無論是何種過程,結果從不沉默。
2020年12月,南昌日報發表文章《學習合肥之“肥” 加速昌南之“昌”》,文中提到,“合肥經驗啟示我們:創新發展、轉型升級不怕起步晚、起點低,也不怕基礎差、底子薄,只要敢想敢干、敢闖敢拼,就一定能夠蹚出一條換道超車、換車超車的崛起之路。”
2021年6月,河北省委的政策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長文《合肥崛起對石家莊及河北高質量發展的啟示》,文中提到,“持續解放思想、對標先進,比學趕超、錨定科技創新之路,成就了合肥今日發展氣象。”
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在合肥成立時,美國DIII-D聚變裝置負責人、美國通用原子公司副總裁Tony Taylor說,“這里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將成為未來中國以及世界聚變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我期待著在激動人心的未來,通過合肥的這個項目以及全世界其他同類型項目,聚變能可以從研發階段轉變成造福全人類的終極能源。”
無論是在從政者、科學家或是企業家眼中,又或是在細致入微的理論分析,展望未來的合作探討,或是略帶娛樂感的文化節目中,安徽以創新為策,以合肥為矛的“破局”之勢都已不言而喻。
安徽創新館
科技江淮揚帆起,創新路上領風騷。如今,我們確實應該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認知來看待今天的安徽。法國著名數學家費爾馬曾說,“作出重大發明創造的年輕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變的戒規、定律挑戰的人,他們做出了大師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來,讓世人大吃一驚。”在創新這條路上,安徽將會繼續以“破局者”的姿態,給世界帶來更多驚喜。
1024,人工智能創造的神奇正在進入爆發期!在安徽合肥、在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上,開發者們將繼續書寫關于夢想的畫卷。積蓄20多年力量的安徽,正在向著人工智能策源地邁進!